埃塞俄比亚骄傲的国度(4)

  海尔塞拉西大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埃塞俄比亚人物,尤其对老一辈来讲更是如此。家中的长辈就还记得1971年海尔塞拉西访华的盛况:他乘坐着敞篷的红旗轿车,车队浩浩荡荡,摩托车在两旁开道。那次会晤让国人印象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是“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的首次露面。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经历让这两位元首一见面便促膝长谈当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艰苦长征时,这位孟尼利克之后继位的帝王正面临着意大利的第二次入侵。

  海尔塞拉西一开始想得过于天真,将维护国家主权的希望寄托于国联,认为加入国联之后就能得到和平的保障。但英法等国选择了“绥靖”政策,希望一旦希特勒在德国发动战争,意大利能够加入他们的同盟。本来意大利在经济上86%都依靠地中海国家的进口,只要实行经济制裁就能给它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结果长长的禁运清单中有马、驴、骡子和骆驼,却荒唐地不包括煤炭和石油。

  意大利最初的进攻也是艰难的。那些十几岁的埃塞俄比亚少年背着步枪,心里满满都是父辈在阿杜瓦战役中击败意大利侵略军的荣耀。意军所到之处,百姓把粮食藏匿,把水井填死。意军即使已经占领了埃塞俄比亚八分之一的领土并对首都三面包围,却由于缺粮缺水士气低落,最后不得不使用了卑劣的手段轰炸与毒气。那时埃塞俄比亚还没有空军,整个天空都属于意大利人。墨索里尼的儿子也参加了一次空袭行动,他在回忆录中炫耀般地写道:“我们向一群骑马的武士投下炸弹,炸弹在人群中优雅地爆炸,如同一朵美丽的玫瑰般盛开,将人群炸得血肉横飞!”他们还从飞机上喷射芥子气,大量平民和士兵无区别地窒息惨死,或者在伤口的糜烂中遭受折磨。1936年5月2日,海尔塞拉西携同家人和少量随行人员乘火车抵达吉布提,登上一艘英国军舰流亡伦敦。3天以后,意大利军队进入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宣布建立“意属东非帝国”。

  英国记者简莫里斯见过流亡当中的海尔塞拉西:“他在一节帕丁顿火车的一等车厢里孤独地坐着,面色苍白,黑眼圈,沉思冥想。”他没有放弃继续为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尊严而斗争。1936年6月30日,海尔塞拉西来到日内瓦国联总部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抨击欧洲各国对意大利的绥靖政策:“我们是在捍卫所有正在受到侵略威胁的弱小民族的事业。曾经对我们做出的承诺变成了什么?上帝和历史将会记住你们的判断今天是我们,明天就可能轮到你们!”

  海尔塞拉西果然一语成谶。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爆发。1940年6月,意大利向英法等国宣战。消灭意大利在东非的意军,成为同盟国战略的一部分。1941年1月,海尔塞拉西率军与英国军队一起攻入埃塞俄比亚。在两支部队的共同作用下,意军迅速走向溃败。北方城市贡德尔成为意军的最后一块阵地,顽强抵抗的散兵游勇一直坚持到了1943年。当地导游告诉我,贡德尔的古代王宫就是在那时被英军炸毁的,他们担心意大利人会将宫殿用作军事堡垒,于是今天看到的就只是些残垣断壁。他个人对英国人没有好感,相信凭借埃塞俄比亚人自己的力量也能收复失地,只是代价要更大。“英国人在战后另有所图,”他说,“倒是海尔塞拉西,他在英国的帮助下恢复了统治,又巧妙借助美国,使英国的势力退出埃塞俄比亚。”

  海尔塞拉西的贡献不仅在挽救国家于民族危亡,还改善了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处境,提高了国际地位。他毕生热衷于外交活动。1930年刚继位不久,他就周游欧洲列国访问,既为了寻求支持,也意在了解现代化改革的经验。他甚至随身带着一头狮子那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非洲雄狮,皮毛又黑又亮。这种举动瞬间让欧洲人重新认识了非洲帝王的风采,埃塞俄比亚因此有了“雄狮帝国”的美誉。复国之后,海尔塞拉西既与美英等西方国家保持密切或同盟关系,又与苏联、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关系良好,纵横捭阖之间维护埃塞俄比亚的非洲大国地位和地区影响力。上世纪60年代,随着非洲国家的大批独立,他活跃于非洲外交界,成为倡导建立非洲统一组织的核心人物。1963年,埃塞俄比亚等3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亚的斯亚贝巴参加“非统”的第一次会议。海尔塞拉西当选为名誉主席。从此,亚的斯亚贝巴成为“非统”即后来“非盟”总部的所在地,迄今仍是非洲大陆的政治中心。

  上世纪50年代走访埃塞俄比亚的作家约翰甘涩曾把对海尔塞拉西的观察写在《非洲内幕》这本书中。他记述了一个皇帝出现的场景:“一辆飞扬着王旗的巨型绿色汽车拐着弯向我们冲来,驴群散开了。过路的人都趴在地上好像迎着一股无形的风把头低垂。海尔塞拉西靠在座垫上面,有礼貌地点头答礼,然后飞驰而去几乎一切有关他的东西都带有无瑕疵的尊严。”他还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里是欧洲人为非洲人工作,而不是非洲人为欧洲人工作。“首席法官是英国人,警察也是英国人;检察长是匈牙利的以色列人;财政部和商业部里有加拿大的官员”

  随着海尔塞拉西步入老年,他日渐变得保守和专制,慢慢失去了民心。《皇帝:一个独裁政权的倾覆》一书的作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在皇权被推翻后,采访了海尔塞拉西身边的侍从,用他们提供的口述细节,勾勒出了一个昏聩的朝廷日常:皇帝对权力行使亲力而为的人治模式,超过10美元的开支须要经他批准;他每天一早单独约见各级官员,从秘密警察头子到财务大臣都有,被例行召见的官员小心翼翼地向皇帝报告工作,不忘表彰自己和给竞争对手打小报告;皇帝钦定很多官员的提拔,还要亲自主持任命仪式;皇帝出访国外之际,官员和贵族们会为争取随同名额想尽办法,只是为了求得与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民间社会,每当皇帝出行的时候,沿途拥挤的人群竭力把脖子伸长以求皇帝关注一眼。在这个体制内,对皇帝的忠诚是最重要的品格,即便官员的行政办事能力羸弱。

  更为尖锐的问题是农民没有土地为了安抚地方封建势力,加强他们对皇室的向心力,政府停止实施过去的土地登记和税收制度改革,广泛实行了土地分封。1972年起,全国遭受特大旱灾。不久,因缺水、饥饿和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到30多万人,城市有400多万人严重缺粮。海尔塞拉西用金银盘子盛着肉喂养自己的爱狮的情景被人拍了下来,照片引起民众极大的愤慨。1974年初,在南部驻防的一支卫戍部队因缺水缺粮而发生兵变。很快,各地驻军纷纷起义。9月12日,由正规军、警察和地方部队三支力量成立的“协调委员会”代表向海尔塞拉西宣布永远废黜皇帝,结束君主专制。为了不引起注意,海尔塞拉西被平日身边司机自用的一辆绿色的大众甲壳虫汽车送出皇宫,而不是他平时出门惯常乘坐的梅赛德斯-奔驰。“怎么?就坐这种车吗?”据说这是他那天说的唯一一句话。

  第二年,海尔塞拉西在软禁当中被军政权领导人门格斯图秘密处决。直到军政权倒台后,人们才知道他的遗骨被很不体面地埋在了皇宫厕所的地板下面。2000年,海尔塞拉西的遗骨被重新安葬,他和皇后的大理石棺如今陈列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圣三一教堂中供人瞻仰。也许为这位封建帝王来盖棺定论在当时来说仍十分棘手,我查阅当年的报纸,发现政府只是申明重新安葬属于皇族内部事务,是由一个叫“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基金会组织完成的。

  那么,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人如何看待这位末代君主?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的埃塞俄比亚研究所,我问了所长阿哈麦德哈森博士这个问题。“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的主体建筑曾经是海尔塞拉西的寝宫,他把它捐出来用作发展新式教育,并不是每位君主都愿意这样做的。”哈森博士这样说,“但是他再怎样改革,都是一位封建君主,这就注定了他只能允许资源和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他让意大利法西斯卑躬屈膝,将埃塞俄比亚放在了非洲政治版图的中心,这是他的强悍之处。”

  在更多的时候,海尔塞拉西已经无关功过成败了。他成为一个有关荣耀的符号,象征着一个主权国家的威武不屈和壮志雄心。我注意到一些人的汽车上会贴着老皇帝的头像,书店里有关他的传记总是放在醒目位置。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参观海尔塞拉西旧寝的时候,讲解员指着他的画像和服装几次说道:“你知道吗?海尔塞拉西真的很矮。”仿佛是在刻意强调与他矮小身材并不匹配的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

  三联生活新媒体整合旗下三联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三联中读APP),秉承倡导品质生活的理念,提供优质新媒体内容与服务。